2010年考研英语(二)作文常见问题深度解析
2010年考研英语(二)的写作部分一直备受考生关注,尤其是大作文的图表或图画描述与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让许多同学感到困惑。本文将从实际考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年英二作文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评分标准,掌握写作技巧。无论是数据解读、逻辑论证还是语言表达,我们都将提供具体案例和实用建议,让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少走弯路。
问题一:如何准确理解图表类作文的写作要求?
很多同学在遇到图表类作文时,容易只描述图表内容而忽略写作目的,导致文章缺乏主题性。2010年的英二作文往往呈现柱状图或饼状图,要求考生在100词左右概括趋势或比例关系。正确的方法是先整体把握图表信息,比如2010年某题的柱状图展示了某城市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的变化。考生需要提炼关键数据(如“从2005年的20%增长到2010年的65%”),再分析背后的原因(如“政策宣传和环保意识提升”)。特别要注意,图表作文的结论部分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基于数据推导,比如可以预测“若保持此趋势,到2020年参与率可能达到80%”。考生需避免直接翻译图表中的数字,而是用“approximately”“nearly”“around”等词汇进行自然表达。
问题二:图画作文如何构思“寓意升华”?
2010年英二曾有一道图画题描绘了一个人在沙漠中捧着沙子喝的场景。部分考生仅停留在描述画面(“一个人在沙漠里喝水”),而未能深入挖掘象征意义。正确的做法是先确定核心主题——珍惜资源。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个人层面(“我们应节约用水”),二是社会层面(“政府需加强水资源管理”)。例如,考生可以写道:“图中人物的行为虽极端,却警示我们:当资源枯竭时,任何努力都为时已晚。这提醒每个公民要践行低碳生活,也呼吁政策制定者完善可持续利用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升华部分需与图画内容紧密联系,避免过度拔高。比如不能突然讨论经济政策,而应始终围绕“资源与人类关系”这一主线。建议采用“现象—分析—建议”的三段式结构,使论证更清晰。
问题三:议论文如何平衡论点与论据?
2010年英二议论文常考察社会现象类话题,如“网络社交的利弊”。考生常犯的错误是堆砌论点却缺乏支撑。以“利大于弊”为例,单纯说“网络方便”是不够的。需要提供具体论据:如“利方面,它打破时空限制促进职业发展(引用调查显示80%远程工作者效率提升),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缓解孤独感(引用心理学研究证明社交需求是人类本能)”。论据选择上要兼顾权威性(学术报告、政府数据)和相关性(紧扣个人经历或社会热点)。例如,某考生结合自身经历写道:“去年疫情期间,我的创业团队通过视频会议完成项目,这证明网络工具能有效弥补线下协作的不足。”这种“数据+实例”的组合能让论证更有说服力。特别提醒,每个论点后最好用过渡句(“然而,这并非意味着……”)自然衔接下文,避免段落割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