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2010阅读1

更新时间:2025-09-10 23:08:01
最佳答案

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深度解析与常见疑问解答

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The Truth About Criminal Record》探讨了犯罪记录对个人就业和社会融入的影响,引发考生对文章主旨、论证逻辑及细节信息的深入思考。本文将结合文章内容,解答考生常见的3-5个问题,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掌握解题技巧。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文章如何论证犯罪记录对就业的影响?

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指出犯罪记录对求职者造成的双重打击。雇主在招聘时往往过度依赖背景调查,忽视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潜力。法律对犯罪记录的披露缺乏明确规定,导致求职者面临不公平的歧视。作者引用了某就业服务机构的数据,显示有犯罪记录的求职者获得面试的机会比无记录者低50%。文章还提到,某些行业如教育、金融等对犯罪记录的零容忍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考生在阅读时应注意文章中“over-reliance”和“discrimination”等关键词,理解作者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问题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解决建议?

针对犯罪记录带来的就业困境,作者提出了三方面的解决建议。第一,呼吁立法机构制定更合理的背景调查制度,明确哪些岗位需要强制审查,哪些记录可以豁免。第二,建议企业建立多元化的招聘标准,避免仅凭犯罪记录一票否决。第三,提倡社区和政府提供更多职业培训,帮助有犯罪记录的人提升技能。文章特别强调了“second chance”的重要性,指出社会不应因一次错误就永久剥夺个人的发展机会。考生在阅读时应关注文章中“reasonable policy”和“skill training”等具体措施,理解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问题3:文章中“social stigma”一词如何体现作者观点?

“social stigma”在文章中指社会对犯罪记录的污名化态度,是作者批判的重点之一。作者通过描述某位受访者因前科被拒绝多次面试的经历,揭示了这种污名如何成为就业障碍。文章指出,社会对犯罪记录的恐惧源于对犯罪行为的过度反应,而非对个体改造的信任。作者引用社会学家研究,显示污名化不仅影响就业,还导致犯罪者难以融入社会,形成恶性循环。考生在理解时应注意“fear-driven”和“moral judgment”等词,把握作者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文章最后提出,消除污名需要公众观念的转变,而非单纯的法律改革。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考研百科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1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359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