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考研政治强化班马原

更新时间:2025-09-10 15:04:01
最佳答案

徐涛马原核心考点深度解析:考研政治备考必备

在考研政治的众多科目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考生们普遍感到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部分。徐涛老师的考研政治强化班针对马原的难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讲解,帮助考生们突破学习瓶颈。以下精选了马原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结合徐涛老师的授课风格,进行详细解答,希望能为正在备考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帮助。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马原中的重要原理,也是历年考研政治的常考点。徐涛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一原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其核心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例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形成了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力得到提升,私有制和阶级社会逐渐产生。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和条件,它为生产力提供了组织和协调的机制。例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依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和市场竞争,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不是无限的,它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否则就会走向自身的灭亡。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当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引发社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进而进入新的社会形态。例如,封建社会末期的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发的。这一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问题二: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马原中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理解社会发展的关键。徐涛老师在讲解这一原理时,特别强调了其现实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到这一原理对于分析当代社会问题的指导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机器、法律制度等)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等)。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法律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也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例如,在奴隶社会,奴隶制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相应的奴隶制国家机器和奴隶制法律就是上层建筑;随着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建立,封建制国家机器和封建制法律也随之出现。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上层建筑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植于经济基础之上的。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经产生,就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它会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因为上层建筑具有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例如,资产阶级通过建立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保护私有财产和自由竞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不是无限的,它必须以经济基础的发展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合法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当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经济基础发展时,就会引发社会革命,推动上层建筑发生变革,进而进入新的社会形态。例如,资本主义社会末期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是由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发的。这一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变革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问题三: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也是马原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权威解释。徐涛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这一论断,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内涵。

这一论断强调了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人的思想、情感、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例如,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的职业选择、生活方式也受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因此,要理解一个人,就必须从他的社会关系中入手,而不是仅仅从他的个体特征出发。

这一论断强调了人的历史性。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社会关系不同,人的本质也就不同。例如,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依靠共同劳动来维持生存,人的本质表现为共同性和平等性;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主要依靠雇佣劳动来获取财富,人的本质则表现为异化性和竞争性。因此,要理解人的本质,就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

这一论断强调了人的发展性。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改变社会关系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就是要改变那些异化了人的社会关系,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关系,使人的本质得到真正的实现。例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旨在建立一种更加合理、更加公正的社会关系,使人的本质得到全面的解放和发展。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人的发展不是单向度的,而是需要社会关系的变革来推动的。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考研百科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1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183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