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研章节练习真题

更新时间:2025-09-16 01:26:01
最佳答案

中医考研重点章节练习:常见考点深度解析与真题突破

在中医考研的备考过程中,重点章节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功率。本栏目精选了历年真题中的高频考点,结合章节练习,以问答形式解析易错点、难点,帮助考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内容涵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核心经典,以及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等关键科目。通过生动案例与口诀记忆,让学习更轻松高效。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确保考生不仅能理解知识点,更能灵活运用。

问题一:如何理解“六经辨证”中太阳病的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内容,太阳病作为六经辨证的起点,其传变规律是考研的重要考点。太阳病初期,若邪气不解,可能由表入里,引发少阳、阳明、甚至三阴病。具体传变有三种情况:

  • 循经传:太阳病不解,邪气逐渐传入少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如“太阳阳明者,必自汗出,小便数而渴欲饮,而不恶寒”。
  • 越经传:邪气不按顺序传变,如太阳病直接传入少阴,常见于素体虚弱或治疗不当。
  • 表里同病:太阳表证与少阳、阳明等里证并存,如“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胸胁满而喟然不欲饮食”。

理解传变规律的关键在于把握“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若正气充足,邪气难入里;若正气亏虚,则传变迅速。例如,太阳病若误用汗法,耗伤津液,可能迅速传入阳明。临床中需结合患者体质、症状变化综合判断,如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为主时,仍属太阳病范畴;若出现口渴、腹满、便秘等里证,则需考虑传变。考研真题中常以“太阳病误下后出现哪些变证”为题,考生需熟练掌握《伤寒论》原文描述,如“太阳病,下之后,其人发热汗出,心下癌,欲呕,……为阳明病也”,通过典型病例加深理解。

问题二:中医诊断中的“四诊合参”具体指什么?如何应用于临床?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原则,指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辨证结论。考研中常考“四诊”的具体内容与应用场景,考生需明确各自特点:

  • 望诊:观察神、色、形、态及舌象、排出物等,如“望舌质辨病位,望舌苔辨病邪”。
  • 闻诊:听声音、嗅气味,如“闻咳嗽声重者肺气亏虚,嗅口气酸腐者食积”。
  • 问诊:询问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如“问寒热辨表里,问饮食察脾胃”。
  • 切诊:切脉、按诊,如“脉浮紧为风寒束表,腹满按痛为瘀血阻络”。

临床应用中,四诊需动态结合。例如,一位患者“发热、微恶风寒、脉浮缓”,仅凭望诊和切诊可能误判为表虚,但结合问诊“无汗、头身重困”,则更符合“外感风寒,卫气不和”的辨证。真题中常出现“患者自述头痛如劈,伴呕吐酸水,脉弦紧,如何诊断”的题目,考生需通过四诊信息排除其他病证,如“呕吐酸水”提示胃气上逆,结合脉弦紧,可辨证为“肝胃不和”。关键在于避免孤立分析,如仅凭“脉弦”就断为肝病,而需结合其他诊法,如舌红苔黄,方能确认湿热蕴结。

问题三:《金匮要略》中“胸痹”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药有哪些?

“胸痹”是《金匮要略》的重要病证,指胸部闷痛、短气,甚至胸痛彻背。其病因病机核心是“阳气不通,阴寒内盛”,常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诱发。治疗以“通阳宣痹”为主,分虚实两端:

  • 实证:寒邪内阻或痰浊阻滞,表现为“胸痹而痛,甚则引背痛”,方用“栝蒌薤白白酒汤”或“栝蒌薤白半夏汤”,前者偏于温通,后者兼化痰湿。
  • 虚证:阳气亏虚,气机不利,表现为“胸痹心痛,短气,脉微”,方用“人参汤”,重用人参补气。

考研真题常以“胸痹心痛的典型方剂”为考点,考生需掌握方解。如栝蒌薤白白酒汤中,栝蒌“通阳散结”,薤白“辛温通阳”,白酒助阳行气,三药合用直达胸阳之滞。临床中需注意鉴别“胸痹”与“真心痛”,后者为胸痹的危重阶段,多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需急用“乌头赤石脂丸”温阳逐寒。真题中常有“患者胸痛反复发作,遇寒加重,舌苔白腻,如何治疗”的案例,考生需通过舌苔、症状判断痰浊寒凝,选用相应方剂。《金匮要略》还强调“胸痹者,宜食肉,宜甘,宜酸”,提示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考研百科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1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210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