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经济学概论习题集重点难点解析
考研政治经济学概论是考生备考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应用。许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点,如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资本积累等概念较为抽象,容易混淆。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整理了习题集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还结合了历年真题和典型案例分析,力求帮助考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提升解题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其产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资本家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等)和劳动力,在市场上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劳动力成为商品,其特殊性在于其使用价值(劳动)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工资)更大的价值,这部分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在支付工资后,工人进行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剩余价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资本积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剥削程度;二是加剧社会矛盾,由于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无产阶级的劳动强度和负担日益加重,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剩余价值的产生还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无限扩大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因此,理解剩余价值不仅是掌握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关键,也是分析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石。
问题二:简述“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
答案: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概念。资本有机构成是指资本在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用C∶V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即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上升,可变资本比重下降。这是因为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而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资本积累则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带来一系列影响。一方面,由于不变资本占比增加,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加剧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推动社会财富的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利,因为剩余价值的分配始终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因此,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积累的关系,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性,也暴露了其内在的剥削性和不稳定性。
问题三:如何区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
答案: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在产生方式上存在本质区别。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长度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总量。例如,资本家将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12小时,其中4小时为必要劳动时间,8小时为剩余劳动时间,这样剩余价值就增加了。这种方式的剥削程度取决于劳动强度的提高,但受限于工人生理和社会的承受能力。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例如,假设工人每天工作10小时,原本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6小时;如果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延长为7小时,剩余价值同样增加。这种方式的实现依赖于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更具隐蔽性和可持续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对劳动力的剥削。因此,理解这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有助于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