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临床诊断检验

更新时间:2025-09-15 07:16:01
最佳答案

考研临床诊断检验常见考点与解答:轻松掌握核心知识

在考研临床诊断检验的备考过程中,很多同学会遇到一些典型的难点和易错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整理了几个高频问题并给出了详细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血常规、生化检验和微生物学等核心内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考生突破学习瓶颈,提升应试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1. 血常规检验中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变化?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血常规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观察白细胞总数及各分类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10)×10?/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2%~8%,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

生理性变化常见于婴儿、儿童、运动后、高温环境或情绪激动时,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可能轻度升高或波动。例如,新生儿白细胞总数可达(12~20)×10?/L,淋巴细胞比例相对较高;剧烈运动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会短暂变化。病理性变化则与多种疾病相关:

  • 感染性变化: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总数常升高,尤其是化脓性细菌感染,可见核左移、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等;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如流感、麻疹等。
  • 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可见白细胞总数异常增高,且形态学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则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均减少。
  • 过敏与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临床判断时需结合患者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例如,一位高热患者白细胞总数达15×10?/L,中性粒细胞比例80%,伴核左移,提示细菌感染;而若白细胞总数5×10?/L,淋巴细胞比例90%,则需考虑病毒感染可能。动态观察白细胞变化比单次结果更有诊断价值。

2. 肝功能检验中ALT和AST的鉴别诊断价值如何?哪些因素会导致其水平异常?

ALT(谷丙转氨酶)和AST(谷草转氨酶)是肝功能检验的核心指标,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正常情况下,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AST则广泛分布于心、肝、肾、骨骼肌等组织中。ALT参考值通常为(7~40)U/L,AST为(10~40)U/L,两者比值常用于疾病鉴别。

两者的主要鉴别价值体现在:

  • 肝脏特异性:ALT在肝细胞内含量更高,且胞浆中浓度远高于AST,因此肝细胞损伤时ALT升高更显著,且恢复更快。
  • 器官分布差异:AST在心肌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因此心肌梗死时AST显著升高;骨骼肌损伤时AST也常升高。
  • 比值变化:急性肝细胞损伤时,ALT升高幅度通常大于AST,导致ALT/AST比值>1;而心肌损伤时AST升高更明显,比值<1。

导致ALT和AST水平异常的常见因素包括:

  • 肝细胞损伤: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ALT升高常早于AST,且ALT/AST>1。
  • 胆道梗阻:胆结石、胆管炎等,ALT轻度升高,AST变化不大,但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
  • 心肌损伤:心肌梗死时AST显著升高(6-12小时内达峰值),且AST/ALT<1。
  • 肌肉疾病:肌营养不良、皮肌炎等,AST可显著升高,但ALT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
  • 其他因素:剧烈运动、过度饮酒、高脂饮食、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均可导致轻度升高。

临床解读时需注意:1)动态监测比单次结果更重要;2)结合其他肝功能指标(如胆红素、白蛋白)综合判断;3)注意不同疾病对酶学变化的特异性模式。例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常表现为ALT急剧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10倍),AST随后升高,两者比值>2,且转氨酶水平与肝损伤程度基本成正比。

3. 微生物学检验中纯培养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判断培养基是否污染?

纯培养是微生物学检验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通过分离培养获得单一微生物种群,为后续鉴定、药敏试验和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在临床样本(如痰液、尿培养)检验中,若存在多种微生物混合生长,会导致判断困难:例如,肺炎链球菌与正常菌群混合培养,可能误诊为感染;而药敏试验结果也会因微生物拮抗作用而失真。

判断培养基是否污染的方法包括:

  • 宏观观察:正常纯培养可见单个菌落或典型形态的菌落簇,污染培养则表现为:
    • 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苔(如血琼脂平板上长满绒毛状物);
    • 培养基浑浊(如肉汤培养基);
    • 菌落形态多样、大小不一。
  • 微观检查: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若见多种形态(如革兰阳性球菌与阴性杆菌混合)或非典型形态(如染色不均),提示污染。
  • 生长模式分析:若污染微生物在多个不同培养基上生长模式一致(如均形成α溶血链球菌样菌落),则高度怀疑同一污染源。

污染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措施:

  • 操作不当:如开盖时间过长、接种环未灭菌彻底、样本污染等。处理:严格无菌操作,更换培养基。
  • 样本问题:如高浓度杂菌样本未做梯度稀释。处理:重新采样或稀释后培养。
  • 培养条件异常:如温箱温度失控、CO?浓度错误。处理:检查并调整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微生物可形成生物膜导致假性污染。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表面形成蓝绿色菌膜,需与真性污染区分。此时可通过挑取膜下菌落进一步鉴定。某些真菌(如曲霉菌)可形成疏松的菌丝团,需与污染性菌苔鉴别。纯培养的成功率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因此每个环节(样本处理、接种、培养)都需严格把控。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考研百科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1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178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