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基础薄弱?课本是你的“救命稻草”!
考研数学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个难点,尤其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常常会问:“我数学基础差,要不要回过头去看课本?”其实,课本是考研数学的“根基”,无论基础如何,回归课本都是必要的。课本里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但又是系统性的,通过课本可以帮你梳理知识框架,弥补知识漏洞。不过,看课本不能只看一遍,要结合考研大纲和真题,有针对性地复习。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基础差的同学如何通过课本提升数学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1. 数学基础很差,直接看考研辅导书行吗?
不行。很多同学急于求成,觉得辅导书能直接帮自己冲刺,但考研数学的知识点环环相扣,基础不牢,后面学起来会非常吃力。比如,你连函数的基本性质都没掌握,怎么去理解高等数学的微分呢?课本是建立知识体系的起点,至少要通读一遍,把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弄懂。建议你先看课本,再结合辅导书,这样效果会好很多。课本上的例题虽然简单,但都是经典,能帮你理解核心考点,比直接刷难题更有用。
2. 看课本会不会浪费时间?我的目标是快速提分。
不会的。很多同学觉得看课本太慢,但基础差的同学,不花时间打基础,后面会付出更多努力。比如,你花一个月时间把高等数学的课本看透,再配合真题练习,可能比直接刷题一个月效果更好。课本里的知识点是“源”,辅导书和真题是“流”,源不干净,流再快也没用。建议你每天安排1-2小时看课本,重点理解概念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不要只记结论。比如,学极限的时候,要搞懂ε-δ的定义,这样才能理解后面的连续性、导数等概念。
3. 课本上的例题太简单,看不懂怎么办?
这很正常。课本例题的设计目的就是帮你理解知识点,如果你觉得简单,说明你还没真正掌握。这时候可以尝试自己先做一遍,再对照课本的解法,看看自己的思路和作者有什么不同。比如,学定积分的应用时,课本会讲求面积、旋转体体积等,你可以先自己列公式,再对比课本的步骤,这样能加深记忆。如果实在卡住,可以看课后习题的解析,或者找老师、学长请教。但切忌跳过课本直接看难题,那样只会让你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4. 看完课本后,如何检验学习效果?
检验学习效果不能只看做题速度,关键在于理解程度。你可以尝试复述课本上的定义、定理,或者用自己的话解释例题的解题思路。比如,学完概率论后,能解释什么是随机事件、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吗?如果连基本概念都说不清,说明基础还没打牢。可以找一些课后习题或者基础阶段的测试题来练习,看看哪些知识点容易混淆。比如,线性代数中,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秩容易搞混,通过做题能帮你区分开。记住,基础阶段的目标是“懂”,不是“会”,能理解才能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