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研英语一Text 2深度解析:文章脉络与核心观点
2010年考研英语一Text 2以一篇关于科技伦理的议论文为载体,探讨了自动化技术对人类工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比传统观点与现代挑战,引导读者思考科技进步背后的伦理困境。本文将结合文章内容,深入解析其结构、论点及潜在意义,帮助考生理解文章核心,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文章第一段如何概括科技对就业的传统看法?
文章第一段通过引用历史观点,指出自动化技术曾被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传统看法认为,机械化生产能替代低技能劳动力,同时创造更高技术岗位,从而实现社会整体进步。作者以20世纪初的汽车工业为例,说明当时社会普遍预期自动化将提升生产力,而非加剧失业。这种乐观预期反映了当时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文章后续内容将颠覆这一认知,揭示现代科技对就业的复杂影响。
问题二:第二段中“the polariz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具体指什么现象?
第二段中“the polariz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描述了现代就业市场的一种分化趋势:低技能岗位因自动化被大量取代,而高技能岗位需求增加,中等技能岗位则逐渐萎缩。作者引用经济学家Susan Athey的研究,指出技术进步导致两类职业(高技术与低技术)的岗位数量显著增长,而传统中等技能岗位(如数据录入员)面临淘汰风险。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自动化技术能高效替代重复性任务,但对复杂决策、创造性工作仍依赖人类。文章通过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技术创造新岗位”的假设,引发对职业结构变化的深入思考。
问题三:第三段中作者如何反驳“技术总会创造新机会”的论调?
第三段通过对比不同技术革命的历史案例,揭示了“技术创造新机会”论调的局限性。作者指出,尽管蒸汽机、计算机等创新最终推动了就业增长,但初期阶段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失业。以计算机为例,虽然催生了软件开发等新职业,但也淘汰了大量办公室文员。作者强调,技术替代效应与人类适应能力存在时间差:短期内,劳动者技能更新跟不上技术迭代,导致结构性失业;长期来看,社会通过教育改革和产业转型才能重新平衡供需。这一分析表明,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并非线性过程,而是充满矛盾与调整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