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考研英语Text1深度解析:如何读懂这篇经典文章?
2013年的考研英语Text1是一篇关于美国制造业复兴与工人再就业的深度报道,文章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对比,探讨了技术进步与就业机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篇阅读理解不仅考察词汇和语法,更考验对西方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能力。下面我们就从几个关键问题入手,帮助你彻底搞懂这篇经典文章。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文章第一段提到的"制造业复兴"具体指什么?
2013年Text1第一段提到"制造业复兴",实际上是指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制造业的重新崛起。文章指出,尽管技术进步导致传统制造业岗位减少,但新兴产业如医疗设备制造、专业设备生产等领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作者通过引用美国制造业协会的数据(2012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回升至1200万),说明制造业并未完全衰退,而是经历了结构性转型。这种转型要求工人具备新的技能,如数字化操作能力、跨学科协作能力等。考生需要特别关注文中"notably in the medical devices and professional equipment sectors"这一细节,它暗示了制造业复兴的领域分布特点。
问题2:第二段中"the polariz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是什么意思?
第二段提到的"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the polariz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高技能岗位和低技能岗位的需求增加,而中等技能岗位持续减少的现象。文章通过对比1980年和2005年的就业数据,指出高技能技术工人和基础服务业工人的需求上升,而传统制造业的装配线工人数量下降。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一方面,自动化技术替代了部分中等技能岗位;另一方面,服务业(如护理、零售)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存在。考生需要理解这一概念与第三段中"high-skilled tech workers"和"low-skilled service workers"的对应关系,这直接解释了为什么制造业转型后部分工人失业而另一些工人就业的矛盾现象。
问题3:作者在第四段提出的"技能鸿沟"问题如何解决?
第四段提出的"技能鸿沟"(skill gap)问题,是指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现有劳动力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文章通过引用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12年制造业岗位缺口中60%需要高技能人才),说明传统制造业转型需要工人具备新的能力。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政府增加职业教育投入、企业建立学徒制培训计划、工人主动学习数字化技能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的"community colleges"和"technical schools"的角色,它们被定位为填补技能鸿沟的重要教育机构。考生需要关注作者在末段提出的政策建议,如"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教育投入)和"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公私合作),这些是理解作者立场的关键信息。
阅读技巧分享
想要高效读懂这类考研英语文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通过首段主题句("Despite the elimination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jobs, new opportunities have emerged in advanced sectors")把握文章核心矛盾;关注数据细节(如"1200万就业人数""60%岗位缺口"),这些细节往往是作者论证的关键支撑;再次,注意逻辑连接词("however""moreover""therefore")的使用,它们标示了作者思路转折;将文章与自身经验结合,比如思考中国制造业的类似转型过程,这样能帮助理解抽象概念。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在第三段使用的对比修辞手法("while high-skilled tech workers are in demand, low-skilled service workers face different challenges"),这种对比往往揭示文章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