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课堂徐涛:常见问题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许多同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跟随徐涛老师的同学,常常会对其讲解中的某些细节感到困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考研政治的核心考点,本栏目特别整理了徐涛老师课堂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并给出了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既涵盖了马原、毛中特等基础理论,也涉及了时事政治和答题技巧,旨在帮助同学们少走弯路,高效备考。徐涛老师的讲解风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但有时细节较多,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本栏目将结合他的授课内容,逐一解析这些问题,让大家对考研政治有更清晰的认识。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辩证法部分?
很多同学反映,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辩证法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把握。徐涛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概念,但有些同学仍然觉得难以理解。其实,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运动来实现的。在学习时,首先要明确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质量互变规律则说明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则展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
例如,在对立统一规律中,我们要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而矛盾的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在学习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比如,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在这个矛盾中,又存在着许多具体的矛盾,比如劳资矛盾、企业内部管理矛盾等等。这些具体的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也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它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发生质变。比如,一个学生的成绩提高,往往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最终才能取得显著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量变是基础,质变是结果。只有充分认识到量变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它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来实现的。比如,一个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经历了一个从提出、争议、完善到最终被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的理论被新的理论所否定,但新的理论又是在旧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科学理论不断前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问题二:毛中特部分如何把握重要会议的脉络?
在毛中特部分的学习中,很多同学觉得各个重要会议的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难以形成清晰的脉络。徐涛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用时间轴的方式来梳理这些会议,但有些同学仍然觉得难以把握。其实,要把握毛中特部分的脉络,关键是要理解每个重要会议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从中共历次代表大会开始梳理。中共一大确立了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共三大则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大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以及中国革命从探索到实践的过程。
再比如,我们可以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来梳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共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通过三大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革命从局部到全国、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也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中共八大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通过这些会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实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要把握这些会议的脉络,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每个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进行梳理。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这些会议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理解每个会议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毛中特部分的内容,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问题三:如何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共十九大以来的指导思想,很多同学在学习时,觉得其内容比较抽象,难以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徐涛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这些理论,但有些同学仍然觉得难以理解和运用。其实,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关键是要理解其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通过理解“八个明确”,我们可以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通过理解“十四个坚持”,我们可以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
例如,在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八个明确”中的“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一条来指导我们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第三,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第四,要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再比如,在分析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十四个坚持”中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条来指导我们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扩大、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第三,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每个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第四,要加强就业创业支持,提高就业质量,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关键是要理解其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并将其与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