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平均利润的计算

更新时间:2025-09-10 05:24:01
最佳答案

考研政治平均利润计算常见误区与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经济学部分,平均利润的计算是一个重要考点,也是很多考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析平均利润计算的常见问题,帮助考生厘清概念、突破难点,为备考提供清晰思路。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它与生产价格有何关系?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一个市场自发调节的过程。简单来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同行业的资本家为了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会不断进行资本转移。假设有A、B两个行业,A行业的利润率高于B行业,资本就会从B行业流向A行业。随着资本的持续流动,最终各行业的利润率会趋于平衡,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这个平均利润率乘以个别资本量,就是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则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等于社会平均利润。也就是说,生产价格=商品价值+平均利润。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商品通常不是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比如,某商品的生产成本是80元,社会平均利润率是20%,那么它的生产价格就是80×(1+20%)=96元。虽然生产价格掩盖了商品价值的真实构成,但它是商品在市场上实际成交的价格基础。

问题二:计算平均利润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计算平均利润主要涉及三个核心因素:社会总资本量、各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社会总资本量决定了平均利润率的基础水平。如果社会总资本增加,在剩余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会下降;反之则会上升。

各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直接影响利润分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由于不变资本占比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更多,在资本转移过程中会获得更高比例的平均利润。比如,重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通常高于轻工业,因此在平均利润分配中占有优势。

剩余价值率(剥削程度)也是关键因素。剩余价值率高低的直接影响着平均利润的绝对量。假设两个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相同,但A行业的剩余价值率是30%,B行业是15%,那么即使A行业的资本量只有B行业的一半,其创造的平均利润可能更多。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家会不断寻找提高剥削率的方法。

问题三:平均利润率与利润率有何区别?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动态关系?

平均利润率与利润率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利润率是指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与其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反映个别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行业利润率的平均水平,它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资本配置效率。

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不同行业的利润率差异很大。资本家追求的是尽可能高的个别利润率,而社会则通过资本自由流动逐渐形成平均利润率。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动态平衡:当某个行业的利润率高于平均水平时,资本就会流入;当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时,资本就会流出。这种流动会持续到各行业利润率趋于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利润率并非固定不变。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平均利润率会呈现长期下降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这一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发展,其剥削程度越是提高,但平均利润率却呈现下降趋势"。这是因为随着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劳动力价值相对下降,导致剩余价值率增长速度赶不上资本积聚速度,最终使平均利润率下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考研百科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1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187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