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选择题35分突破策略与高频考点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选择题占据了总分的半壁江山,35分的得分率直接影响着最终成绩。很多同学在选择题上容易陷入“瓶颈期”,要么得分率不稳定,要么在细节上反复失分。其实,考研政治选择题并非“玄学”,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答题技巧的。本文将从常见的高频考点出发,结合历年真题中的典型错误选项,手把手教你如何精准辨析干扰项,稳步提升选择题分数。无论是初次接触政治的同学,还是已经复习了一段时间但效果不佳的“老司机”,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方法。
高频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唯物史观辨析
在历年真题中,关于唯物史观的选择题往往“坑”比较多,很多同学容易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混淆,或者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出错。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例题来解析这类考点的正确答题思路。
例题:下列关于社会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社会意识的发展始终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同步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先进的社会意识总是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 社会意识的性质完全由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没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B
【解析】我们来看A选项,“社会意识的发展始终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同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速度可能快于或慢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速度。比如,在科技革命初期,人们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新技术的本质,相应的社会意识也会滞后于技术发展。所以A选项不能选。
接下来,我们分析C选项,“先进的社会意识总是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了。虽然先进的社会意识确实能够引领社会前进,但“总是”这个词把所有情况都概括进去了,这不符合唯物史观辩证分析问题的要求。比如,一种看似先进的思潮,如果脱离了现实条件,也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因此,C选项也不是最佳答案。
然后,我们来看D选项,“社会意识的性质完全由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没有相对独立性”。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它忽视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比如,一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可能会阻碍社会进步,而先进的思想意识则能够推动社会变革。所以D选项也不能选。
我们来看B选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并且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存在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推动了社会革命的进程。因此,B选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第二,要注意区分“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不能将两者割裂或混淆;第三,要警惕过于绝对的表述,辩证地分析问题。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可以多找一些类似的真题进行练习,通过反复辨析干扰项,逐步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高频考点二: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选择题中的常考点。很多同学容易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等基本概念混淆,或者在理解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时出现偏差。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的问题,来解析这类考点的答题技巧。
例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不包括()
- 工人阶级
- 农民阶级
- 城市小资产阶级
- 地主阶级
【答案】D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重要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是既可能合作又可能分裂的力量。而地主阶级则属于革命的对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消灭的反动势力。所以,D选项“地主阶级”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在理解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要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其中,统一战线就是建立广泛的革命同盟军,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要区分革命动力与革命对象。革命动力是推动革命前进的积极力量,而革命对象则是革命需要消灭的消极力量。地主阶级作为封建土地制度的代表,是革命的对象,而不是革命的动力。第三,要理解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复杂,革命动力也相应地比较多。但是,无论革命动力有多少,都必须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这是由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先进性决定的。
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准确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概念,特别是革命的动力、对象、领导力量等;第二,要注意区分革命动力与革命对象,不能将两者混淆;第三,要理解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把握革命同盟军的重要性。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可以多回顾毛泽东思想中的相关论述,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实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高频考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选择题中的热点考点。很多同学容易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的内涵和关系理解错位,或者在具体表述上出现偏差。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问题,来解析这类考点的答题技巧。
例题:下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目标
-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
-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障
- 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动力源泉
【答案】A
【解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目标,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政治保障,是推进其他三个方面的根本保证。所以,A选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目标”是正确的,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在理解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要明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为其他三个方面提供方向和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关键,为其他三个方面提供动力和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为其他三个方面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障,为其他三个方面提供组织保障和作风保障。四个方面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框架。
第二,要注意区分四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将四个方面简单地等同起来,要理解每个方面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意味着其他三个方面都要服务于这个总目标,都要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贡献力量。
第三,要关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新发展。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关注党中央的最新部署和要求,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准确掌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第二,要注意区分四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将它们简单地等同起来;第三,要关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可以多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