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重点难点解析:常见问题深度解读
考研政治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多个模块。这些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与当前社会热点紧密相关,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难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考研政治的核心内容,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的重点问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这些问题既包括基础理论的辨析,也包括时事政治的解读,旨在帮助考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应试能力。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例如,在推进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种探索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也是认识深化的过程。
实践观还要求我们重视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源泉。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和政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近群众。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正是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充分体现了实践观中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
问题二: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原则如何体现于当代中国的治国理政?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强调“‘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在当代中国的治国理政中,“实事求是”原则得到了全面贯彻和体现。例如:
“实事求是”原则还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认识也必须随之不断深化。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了“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观点,这体现了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政策、推动改革的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新的发展理念,这体现了我们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理论创新的精神。
“实事求是”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在当代中国的治国理政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问题三: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的集中阐述。
具体来说,“八个明确”包括:
“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十四个坚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