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研英语翻译难点解析与攻克策略
2011年考研英语翻译部分一直是考生们的难点所在,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对长难句结构和文化背景有深入理解。本文将结合当年真题,针对常见的翻译问题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掌握高效解题方法。无论是定语从句的翻译技巧,还是被动语态的处理方式,都能在这里找到实用建议。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考生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避免在考试中因理解偏差而失分。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准确翻译长难句中的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是考研翻译中的常见难点,考生往往因忽视关系代词的指代对象而出现偏差。2011年真题中有一句:“The scientist, whose research had been supported by a government grant for ten years, finally made a breakthrough.” 在翻译时,首先要明确“whose”指代的是“scientist”,因此可以译为“这位获得政府十年资助的科学家最终取得了突破”。如果直接译为“科学家,其研究……”会显得冗长且不够自然。定语从句的位置也很重要,有时需要将其提前以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比如:“The book, which was written by a famous author, became a bestseller.” 可以处理为“这本由著名作家撰写的书成为了畅销书”。考生在练习时,可以尝试用“的”字结构或将其拆分为独立分句,避免生硬照搬英文结构。
问题二:被动语态的翻译有哪些常见误区?
被动语态在考研翻译中占比较大,但很多考生容易将其与无主句混淆。2011年真题中有一句:“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the team last week.” 正确翻译应为“实验上周由团队完成”,而非“实验上周完成”。如果语境允许,被动语态可以主动化处理,比如:“The report will be finished by tomorrow.” 可以译为“报告明天会完成”。但要注意,中文更倾向于使用主动表达,因此翻译时需灵活调整。例如:“The decision was made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可以译为“经过仔细考虑,决定被做出”,但更自然的表达是“经过仔细考虑,他们做出了决定”。考生还需注意被动语态与使役动词的区分,如“He was made to leave early”译为“他被迫早早离开”,而非简单理解为“他被使离开”。通过大量练习,考生可以逐步掌握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避免因结构转换不当而失分。
问题三: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考研翻译中的隐形考点,2011年真题中就涉及:“The custom of celebrating Thanksgiving has been adopted by many countries.” 这句不能直译为“庆祝感恩节的习俗已被许多国家采用”,因为中文中“习俗”通常指传统习惯,而英文“custom”更广泛。正确译法应为“感恩节庆祝的习俗已被许多国家采纳”。考生还需注意习语和典故的处理,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可以意译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非逐字翻译。2011年真题还出现过“The Olympic spirit”的翻译,正确处理应为“奥林匹克精神”,而非“奥运精神”。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数字和颜色上,如英文中“three cheers”译为“三声欢呼”,而非“三声三声欢呼”。建议考生平时多积累文化背景知识,遇到不确定的表达时,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或参考权威词典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