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考研冲刺期常见问题深度解析
常见问题解答
1. 艺术学概论中"艺术门类"的具体划分标准是什么?如何理解其系统构成?
艺术门类的划分标准主要基于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差异。在《艺术学概论》中,艺术门类通常被分为五大类: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语言艺术(如文学)、实用艺术(如建筑、工艺美术)和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这种划分并非绝对,而是基于人类艺术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分类体系。
表演艺术通过声音、动作等时间性形象传达情感,其特点在于现场性和参与性;造型艺术则以静止的视觉形象为特征,强调空间感和永久性;语言艺术通过文字符号构建意义世界,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和无限延伸性;实用艺术则将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如建筑既满足居住需求又体现艺术价值;综合艺术则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如戏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等多种元素。理解艺术门类的系统构成,需要把握各门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例如现代艺术中常常出现跨门类的创作实践,这恰恰说明艺术分类体系的人为性和发展性。
2. 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现象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备考时应如何培养创作思维?
灵感现象在心理学上通常被解释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殊状态,它具有突发性、突破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当创作者在长期积累和思考后,大脑的不同区域形成暂时的神经联系,突然接通时便产生灵感。灵感往往出现在放松状态下,如散步、睡眠时,这表明右脑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备考时培养创作思维,首先要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艺术概论中的各流派理论都能为创作提供思维框架;其次要增加艺术体验,参观博物馆、观看演出、阅读经典作品,这些都能激发思维碰撞;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自由写作等训练方式,打破思维定势;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开放心态,对艺术现象保持敏感,灵感往往就隐藏在反复思考后的突破之中。
3. 如何理解"艺术接受"过程中的"期待视野"概念?这一理论对艺术鉴赏有何指导意义?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指鉴赏者在接触艺术作品前已经形成的审美经验、知识结构和心理准备状态。这种视野决定了鉴赏者如何理解作品,包括对形式、内容、意义的预期和判断。期待视野分为三个层次:既有期待(基于已有经验)、新期待(作品引发的新理解)和遗憾期待(未满足的预期)。艺术鉴赏中,期待视野的动态变化能深化审美体验,当作品满足或突破期待时会产生不同层次的愉悦感。
这一理论指导意义在于:鉴赏者应保持开放但又有一定框架的期待,避免先入为主或完全被动接受;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期待视野差异,如现实主义期待情节冲突,抽象艺术期待形式感受;再次,通过比较鉴赏建立更丰富的期待视野,将作品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理解;认识到期待视野的可塑性,优秀的作品能拓展甚至改变鉴赏者的期待结构,实现审美成长。备考时,掌握不同流派的期待视野特征,能帮助分析鉴赏现象中的主体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