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语法常见问题深度解析
考研英语的语法部分虽然不像词汇那样需要大量记忆,但确实有不少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感到头疼。这些语法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阅读、写作、翻译等部分紧密相连。本文将围绕考研英语中常见的语法难点,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考研英语语法常见问题及解答
1. 被动语态的使用场景与误用
被动语态在考研英语中是一个高频考点,很多考生容易混淆主动与被动,导致句子结构错误。被动语态通常用于以下情况:
-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例如:"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the team."(实验由团队完成)
- 当动作的执行者未知或无关紧要时,例如:"The book was published last year."(书是去年出版的)
- 在科技或学术写作中,被动语态更为常见,例如:"It is believed that climate change affects biodiversity."(人们认为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
误用情况常见于:将本应使用主动语态的句子误用被动语态,如:"I was written this letter yesterday."(正确应为"I received this letter yesterday.")考生还需注意被动语态的时态变化,如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应为"was/were + 过去分词"。掌握这些规则后,考生在做题时就能更准确地判断被动语态是否适用。
2. 长难句中的从句嵌套结构
考研英语阅读中经常出现复杂的长难句,其中从句嵌套是难点之一。从句嵌套指的是一个主句中包含多个从句,且这些从句之间可能相互嵌套。例如:"Although he was tired, he continued to work because he knew the deadline was approaching."(尽管他累了,但知道截止日期临近,他仍继续工作。)这个句子中包含一个让步状语从句(Although he was tired)和一个原因状语从句(because he knew the deadline was approaching)。考生需要逐层分析从句的修饰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句意。
分析这类句子时,建议先找出主句主干,再逐个分析从句。主句主干是"he continued to work",两个从句分别修饰主句的原因和让步条件。考生还需注意从句中的谓语动词时态和语态,如上述句子中,从句的谓语动词均使用一般过去时。通过练习,考生可以逐渐提高对复杂长难句的解析能力。
3. 虚拟语气在非真实条件句中的应用
虚拟语气是考研英语语法中的另一个难点,尤其在非真实条件句中更为常见。非真实条件句通常用"if"引导,但有时会省略"if",或使用"were"代替"was"。例如:"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 study harder."(如果我有更多时间,我会更努力学习。)这个句子表达了与现在事实相反的假设,主句使用"would + 动词原形"。省略"if"时需将"were"提前,如:"Were I you, I would accept the offer."(如果我是你,我会接受这个提议。)
虚拟语气还用于表示建议、要求、命令等,如:"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should finish the task on time."(重要的是你要按时完成任务。)这里使用"should + 动词原形"结构。考生需要掌握不同情境下的虚拟语气用法,避免在写作和翻译中出错。通过大量练习和总结,考生可以逐步熟悉虚拟语气的各种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