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必备:常见考点答疑,助你轻松提分!
介绍
考研政治冲刺阶段,很多同学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反复出现的“老大难”考点。别担心,这里为你整理了几个考研政治速记大全中的常见问题,并给出详细解答。这些问题覆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核心模块,解答力求通俗易懂,帮你扫清知识盲点,让复习更高效。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分析题,这些内容都能帮你建立更扎实的理解,为最终的高分打下坚实基础。
常见问题解答
1. 马原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怎么理解和记忆?
这个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理解它不仅有助于选择题,更是分析题的重要理论基础。要明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点可以通过“实践出真知”来理解。具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所有知识最终都要源于我们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新需求,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再好,最终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都是为了改造世界,指导实践。认识对实践也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记忆时可以采用“实践是根,认识是果;实践是动力,认识是翅膀;实践是检验,认识是指导”的口诀。要结合实际例子,比如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农民根据经验改进耕作方法,都是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的典型体现。在答题时,要紧扣这四个方面的关系,避免只谈一面,同时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 毛中特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是什么?
这个考点是近年来毛中特的重点,理解其内涵对于把握当前中国发展方向至关重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转化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从历史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从现实看,人民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向了“美好生活需要”,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会影响主要方面的发展。理解这个矛盾转化,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美好生活需要”是质变,意味着人民需求层次更高;二是“不平衡不充分”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点。在答题时,要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谈,比如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不平衡,通过创新驱动解决发展不充分,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要强调这个矛盾是动态的,随着发展会不断变化,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政策。
3. 史纲中“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不仅反对帝国主义,也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体现了彻底的革命性。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具体来说,五四运动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如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等,这些都在思想上启蒙了中国人民。第三,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的社会动员,它不仅涉及知识分子,还吸引了工人阶级和广大青年参与,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特别是“六三”罢工,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巨大威力,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力量。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推翻了旧的文化和旧的政治秩序,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扫清了障碍。记忆时可以概括为“反帝反封建、思想解放、社会动员、革命开端”四个方面,并结合具体事例,如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这样既便于记忆,也利于答题时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