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学概论重点难点解析:理论热点与备考策略
在备考考研政治学概论的过程中,考生往往会对一些核心概念和理论热点感到困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整理了以下常见问题的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多个重要板块,旨在为考生提供清晰、实用的备考指导。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考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考试方向,提升答题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简单来说,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资本家通过支付低于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工资,将这部分差额占为己有,从而实现利润积累。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本身,因此资本家可以在不支付额外报酬的情况下,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加深的原因。考生在理解这一概念时,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案例,深入分析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例如,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剥削形式有所变化,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仍然是其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考生还需要掌握剩余价值理论的几个重要派生概念,如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结合,以及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2. 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哪些核心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革命的重大问题。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大对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重要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是动摇的盟友。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因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包括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原则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考生在复习这一理论时,需要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历史进程,理解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一体制的建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但很快发现这种模式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探索市场经济道路,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一时期,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此后,中国加快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逐步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第三,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开放的基本目标,并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入21世纪,中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即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考生在复习这一理论时,需要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和发展历程,以及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