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科目光电子技术基础

更新时间:2025-09-16 08:18:02
最佳答案

考研科目光电子技术基础核心考点精解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光电探测器?

光电探测器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关键器件,在光电子技术中应用广泛。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光电效应,包括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和量子光电效应。外光电效应如光电倍增管,通过光子撞击阴极释放电子并放大;内光电效应则包括光电导效应(如CdS探测器)和光伏效应(如光电二极管),前者利用光照增强材料导电性,后者通过PN结光生伏特效应直接转换。选择探测器时需考虑多个因素:光谱响应范围要匹配光源波长,如红外探测器的热释电或光子型;响应速度决定能否捕捉快速变化信号,雪崩光电二极管(APD)速度快但噪声高;探测灵敏度以探测率D衡量,单位cm·Hz(1/2)/W,高D适用于微弱信号;响应度R(A/W)反映输出电流与入射功率比;结温影响噪声性能,低温可降低热噪声。例如,激光测距需选用响应速度快、探测率高的APD,而环境监测可选用光谱选择性好的光电二极管。

问题二:激光器的谐振腔有哪些基本类型?如何计算其纵模频率间隔?

激光器谐振腔是决定激光器输出特性核心结构,主要有平行平面腔(如He-Ne激光器)、法布里-珀罗腔(FP腔)和稳定非稳腔等类型。平行平面腔最简单,两反射镜平行放置,激光在镜面间来回反射形成驻波;FP腔通过精密间隔的反射镜实现高选择性,形成等倾干涉,输出窄线宽激光;非稳腔则利用非平行镜面或特殊曲面,可输出宽谱线或调Q脉冲。计算纵模频率间隔需考虑光在腔内传播的相位条件,公式Δν_m = c/(2L)sin(θ_m),其中c为光速,L为腔长,θ_m为第m级谐振角。当腔内无衍射(θ_m≈0)时,简化为Δν_m = c/(2L),即所有纵模等间隔分布。实际激光器中,衍射角θ_m = arcsin(λ_m/L)受波长λ_m限制,导致低阶模间距大于高阶模。例如,腔长10cm的可见光激光器,其自由光谱范围约3×1014Hz,但实际输出仅包含满足相位条件的有限纵模。

问题三:光纤通信系统中色散补偿技术有哪些?如何优化色散管理?

光纤色散是限制传输距离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色度色散(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和模式色散(多模光纤特有)。补偿技术分为色散补偿模块、色散管理技术和波分复用(WDM)系统。色散补偿模块常用色散补偿光纤(DCF),其材料色散为负值,可抵消正色散,典型值-150ps/nm/km;另一种是色散平坦光纤(DF),在特定波长范围(如1550nm)保持极小色散。色散管理技术通过交替使用正负色散光纤段,实现全程零色散传输,但需精确控制每段长度和色散值。WDM系统则通过色散补偿片堆(DCF片堆)按波长分配不同补偿量,特别适用于多通道系统。优化色散管理需考虑:1)全程色散应控制在系统允许范围(如G.652光纤≤1638ps/km);2)补偿光纤应与主传光纤特性匹配;3)色散斜率需最小化;4)考虑非线性效应影响。实际工程中常采用迭代设计方法:先确定总补偿量,再分配到各段,最后验证脉冲展宽是否达标。例如,传输1200km系统可分段插入DCF(如300km),同时调整每段长度使输出脉冲保持≤40ps。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考研百科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1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261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