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研英语一翻译难点突破与实用技巧分享
在备战2010年考研英语一的过程中,翻译部分往往是考生们感到头疼的环节。不仅因为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考察,更在于如何将长难句和复杂句式准确、流畅地转换成目标语言。本文将结合当年考题特点,针对几个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题策略,帮助考生们扫清翻译障碍,提升应试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有效处理长难句结构?
在2010年考研英语一翻译真题中,长难句是考察的重中之重。很多句子包含多个从句、插入语或并列结构,直接翻译往往容易遗漏关键信息或导致表达混乱。建议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进行结构拆解,用笔标出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再逐层分析。例如真题中的一句:“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tried to control inflation, the cost of living has still risen by 15 percent.”考生可以先找出主干“the cost of living has still risen”,再补充“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tried to control inflation”作为让步状语。值得注意的是,中文表达更倾向于流水句,因此在翻译时需灵活调整语序,避免生硬照搬英文结构。对于专业术语或固定搭配,如“cost of living”,应直接采用通用译法,不必自行造句。
问题二:词汇选择如何避免中式英语?
词汇是翻译的基础,但很多考生在翻译时会不自觉地使用中式英语,导致表达不地道。以2010年真题中“a wide range of measures”为例,如果直译为“一系列广泛的措施”,虽然意思正确但显得冗长。更优的译法是“一系列措施”或“多种措施”,根据上下文选择最简洁的表述。建议考生平时积累常用词汇的多种译法,特别是同义词辨析。例如“significant”可以译为“重大的”“显著的”或“显著的”,具体选用需结合语境。注意被动语态的处理,英文多用被动,中文则倾向于主动表达,如“was widely reported”可译为“据报道”。在遇到不熟悉的词汇时,切忌凭感觉随意翻译,应结合上下文猜测词义,必要时查阅词典。
问题三:如何把握翻译的时态与语态?
时态和语态是翻译中的难点,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语义偏差。2010年真题中有一句“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last year but the results were not announced until this month.”考生需准确区分过去进行时与一般过去时,前者强调实验进行的过程,后者仅表示完成。同样,被动语态“were not announced”需译为主动式“尚未公布”,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建议考生在翻译前先判断原文的时态逻辑,再选择对应的中文时态。例如,过去完成时通常译为“已经……”,现在完成时译为“已经……”或“至今仍……”。对于语态转换,中文多用主动句,因此翻译时需灵活调整,如“was criticized”可译为“受到批评”。特别要注意的是,英文中一些被动结构在中文中可能需要转换为无主句,如“The door was locked”译为“门锁着”,简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