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资料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5-09-13 16:44:01
最佳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重点解析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中的名词解释是考察考生对文学史核心概念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这些名词往往涉及作家、作品、流派、概念、制度等多个方面,需要考生不仅了解表面定义,更要深入理解其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及学术影响。本栏目将选取常见名词解释,结合考研备考需求,提供系统化、条理化的解析,帮助考生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内容涵盖重要作家生平、代表作分析、文学流派特征、关键文学概念阐释等,力求解答全面且具有针对性。

名词解释: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出生于书香门第,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二人共同致力于文物收藏与研究。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婉约,早期作品多描写闺阁生活与自然风光,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后期因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等变故,词风转为凄凉悲怆,代表作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词作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在文学史上,李清照不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女性文学的先驱,其作品展现了独特的性别视角和审美追求。考研备考中,考生需重点掌握她的生平经历、词作风格演变、主要作品及其文学史地位,并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创作特色。

名词解释: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是指东汉末年建安时期(196-220年)的文学创作,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代表人物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深受汉末社会动荡的影响,作品普遍具有“慷慨以任气”“骨气奇高,志意远大”的特点。曹操的诗歌雄浑悲凉,如《短歌行》展现了英雄失意的情怀;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曹植的辞赋和诗歌则开创了“七步诗”的佳话。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融入了文人化的审美追求,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考生需重点理解建安文学的背景、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特点,并能够分析其文学史意义,如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名词解释:元曲

元曲是元代(1271-1368年)兴盛的一种戏曲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两大类。散曲是独立的歌唱文学,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语言通俗活泼,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萧瑟的秋景;杂剧则是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通常由四折戏组成,结合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的巅峰之作,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王实甫的《西厢记》则以浪漫的爱情故事著称。元曲在语言上打破了唐诗宋词的格律束缚,更加贴近口语,具有鲜明的市民文化特色。考生备考时需掌握元曲的体制分类、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并能够分析其艺术成就和社会意义,如对传统戏曲发展的影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考研百科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1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198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3次